日本考古學(年代展)

舊石器時代工具製造的開始
西元前16000年,新潟縣長岡市荒谷遺址出土的雕刻刀(星野良先生贈送)
大約 40,000 年前,人類首次在日本定居,標誌著舊石器時代的開始,該時代一直持續到大約 13,000 年前陶器首次被製造出來。這個時代恰逢冰河時期,當時日本仍然透過陸橋與亞洲大陸相連,並且居住著猛獁像等大型哺乳動物。人們過著遊牧生活,用石頭和動物骨頭製作工具,用來狩獵和覓食。
本節透過常見的例子探討舊石器時代工具是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帶有切割刃的梯形、刀、矛頭以及用於製作魚叉等複合工具的微型刀片。一般來說,舊石器時代的工具是透過將石頭打磨成所需的形狀而製成的,而拋光石器則最早出現在隨後的新石器時代。然而,日本舊石器時代的一個特點是使用帶有部分拋光刀片的石斧頭。
最常見的工具材料是黑曜石,這是一種在日本大部分地區大量存在的火山玻璃。在黑曜石稀缺的日本東北地區,使用沉積岩矽質頁岩;在近畿地區及瀨戶內海週邊,使用火山岩贊岐岩。所有這些材料都適合製造工具,因為它們相對較硬且顆粒細膩,可以透過切割形成鋒利的邊緣。

永久定居點與陶器的創造
青森縣八戶市發現的深水容器,繩文時代,西元前 4000-3000 年
大約 13,000 年前冰河時期結束時,海平面上升形成了日本群島。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人們開始使用弓箭狩獵,發明了陶器,並開始在永久的定居點生活。這是日本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持續了約10,000年。儘管其他社會的農耕和畜牧業通常始於這段時期,但日本的生活仍然以覓食、捕魚和狩獵為中心。

與亞洲大陸的交流與農耕社會的陶器
青森縣八戶市發現的深水容器,繩文時代,西元前 4000-3000 年
大約2400年前,青銅器、鐵器以及水稻種植從中國和北韓傳入日本,後來傳播到日本大部分地區。人們開始在有灌溉稻田的村莊生活,標誌著農業彌生時代的開始。與彌生社會並行發展的還有兩種獨特的文化:位於東北部的北海道島上的後繩文文化(水稻種植尚未紮根)和位於西南部南西群島的晚期貝丘文化。
這段時期使用了彌生陶器。雖然它和前一時期的繩文陶器一樣沒有上釉,但它更薄,燒製溫度更高,因此更耐用,顏色也更淺。為了滿足這個新興農業社會的需求,人們發明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器皿,例如煮沸的甕、儲存的罐子和盛裝食物的高腳碗。
彌生時代(約西元前 4 至 3 世紀)前半期,日本西部各地出現了具有共同特徵的陶器,稱為遠賀川式陶器。日本東部和北部地區出土了受這種陶器影響的器皿,顯示共同文化的傳播。此外,在彌生時代中期(約西元前 2 世紀至 1 世紀),人們採用了陶輪和其他新技術。

政治成熟與權威象徵的創造
三角緣鏡,龍虎紋,大阪泉金塚古墳出土,古墳時代,4-5世紀(重要文化財產)
大約在3世紀上半葉的彌生時代末期,從關東到九州各地開始出現具有不同地理特徵的大型古墳。日本的村莊正在轉變為國家,其中一些國家獲得了統一其他國家的權力。中國史料記載,西元239年和240年,日本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曾派遣使者前往魏朝。
3世紀後半葉,畿內地區開始出現規模和結構空前的後鎖孔狀古墳,其中奈良盆地最為集中。墓內也埋葬有像徵政治權威的物品,如銅鏡和裝飾品。這些發展表明,在新的大和王國的領導下,日本的政治已經成熟,其實力甚至比邪馬台國還要強大。直到西元 7 世紀,這些古墳群才大規模建造起來,因此這個時代被稱為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的陶器是哈吉陶器。與早期的彌生陶器不同,它的設計統一,沒有地區特色的裝飾圖案。本部分透過從中國帶來並放置在古墓中的哈吉陶器和銅鏡來探索古墳時代的開始。

大和王國與權威象徵的產生
逗號狀物體,奈良東大寺山古墳出土,古墳時代,4世紀(國寶)
從 4 世紀開始,日本開始製造中國風格的銅鏡,並將其放置在古墓中。這些大鏡子製作精良,設計獨特,而且正如這種埋葬習俗所表明的那樣,在大和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些土堆中還埋藏著碧玉、青銅和各種裝飾品的石製複製品。其中包括獨特的鋤頭形石製品,其原型是前彌生時代備受推崇的貝殼手鐲。大和政府開始製作此類物品來展示其政治和宗教權威。此外,某些物品,例如碧玉製成的物品,是在省級氏族的幫助下製作的。
這些物品的使用以及為高級統治者修建墓葬(這些墓葬的特點是從頂部密封的石室)的做法從大和王國傳播到了西方。據信,地方氏族使用這些物品作為與大和結盟的證據以及作為自身威望的象徵。
大和王國的建立和擴張也與其他東亞國家的政治發展有關。在中國,西晉王朝的滅亡開啟了十六國時期(316-420 年),而朝鮮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開始吞併鄰近地區。

大型墓葬與金屬產量的增加
和歌山大道寺古墳出土的房屋形器皿,古墳時代,5 世紀
大約在 4 世紀末,大阪平原和奈良盆地周圍開始出現大型後鎖孔狀古墳。皇室權威透過埋葬習俗來體現,在這些土墩上擺放著盛大的埴輪墓俑。這些佈置的核心是房屋形狀的埴輪以及代表工具、武器和其他物品的埴輪。此外,埋藏有金屬武器和鎧甲的小型和中型墳墓的數量開始增加,這表明大和王國與地方藩屬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軍事化,而且這種聯繫也開始延伸到較小的薩屬。金屬產量也顯著增加,這從墓葬中埋藏的大量金錠可以看出。
中國史料記載,從西元421年起,倭國(日本)的五王定期向南朝進貢,並請求中國承認他們在日本和北韓的軍事頭銜。金屬武器和鎧甲的大規模生產進一步顯示大和國被納入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

地方宗族的興起與獨特文化的發展
五鈴鏡,出土於群馬縣利根郡昭和村,古墳時代,5-6世紀
大約在 5 世紀末,當地開始生產最初從韓國傳入的武器、盔甲和馬具。雖然韓國經常使用金和銀,但日本的生產特色是大量使用鍍金青銅板。從大約 6 世紀中葉開始,人們也創造了諸如大型裝飾劍之類的獨特金屬物品。據信,這些物品被分發給各省氏族,作為大和王國權威的證明和聯盟的標誌。

晚期古墓葬與亞洲大陸的影響
陶製棺材,出土於岡山縣本房山古墳,古墳(飛鳥)時代,七世紀
6 世紀末,從古墳時代到飛鳥時代(593-710 年)的轉變帶來了重大變化。統治者建造了圓形或長方形的墓葬,取代了舊式的鑰匙孔形墓葬。 7 世紀中葉,日本為最強大的統治者大和國王建造了八角形的墳墓。此外,在畿內地區也建造了由有入口的石室組成的小型個人墓葬。這些發展反映了埋葬習俗的重大變化。
這些「晚期墓葬」體現了從亞洲大陸引進的最新技術。將泥土緊緊壓實以加固建築,將切割好的石頭堆砌成牆壁,並使用上漆的棺材。其中一些土墩,尤其是高鬆土墩和木虎土墩,其墓室裡繪有反映外來信仰的壁畫。
佛教於 6 世紀中葉傳入日本,在權貴家族中廣泛傳播,飛鳥寺、法隆寺等寺廟也在奈良興建中。同時,中國於581年隋朝統一,618年唐朝統一。日本派往中國的使者將最新的文化帶到了日本。在朝鮮,百濟王國儘管得到了日本的援助,但還是在 660 年被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攻陷。在國際局勢緊張的時期,日本繼續建立統一國家。

律令制國家的起源
山脊飾物出土於大阪、飛鳥 - 奈良時代,7 - 8 世紀遠坂(高井田)寺廟遺址
701年,日本在天皇的統治下建立了仿照中國唐朝的法律與行政體系(律令)。 710年,新的帝國首都在奈良建立,隨後的74年被稱為奈良時代。在此期間,進行了修建國道、官營佛教寺廟等大規模工程。在此類事件發生之前,中國自七世紀起就已派遣使者前往中國。這些使者為日本帶來了最新的製度、宗教、技術和文化,為日本後來的政治和文化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
佛教對日本的影響尤其大。火葬是佛教的傳統,從皇帝和權貴開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本部分展示了用於盛放骨灰的容器、與死者一起埋葬的物品以及記錄個人成就的墓誌銘。
瓦片於 6 世紀末傳入日本,最初用於佛教寺廟。在西元 694 年建立早期帝國首都後,其用途擴展到皇宮和政府建築。 741 年,聖武天皇下令在日本各地建造官府寺廟,從此,屋頂瓦片的生產在各省得到了蓬勃發展。此部分也展出了來自各個地區的獨特瓷磚,從北部的東北部到南部的九州。

山岳崇拜與佛教衰退的信仰
藏王權現神鏡,奈良大峰山遺址出土,平安時代,10 至 12 世紀(重要藝術品)
從奈良時代(710-794)後期到平安時代(794-1192),日本各地開始出現到山上參拜的僧侶。他們相信神道教和佛教本質上是同一種信仰,神道教的神靈其實就是佛教的神靈,因此他們攀登高山尋找可以供奉山神的聖地。奈良縣大峰山和栃木縣男體山峰上的遺址就是著名的例子,發掘出這些僧侶留下的各種祭品。這種山岳崇拜形式最終發展成為日本獨有的民間宗教——修驗道。
平安時代中期,佛教信仰的衰退也滲透到了社會中。人們認為衰落時代始於公元 1052 年,這導致人們將反覆發生的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與這個新時代聯繫起來。作為回應,居住在首都的貴族和其他人開始在日本各地建造經丘。貴族們也相信佛教神明彌勒佛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再次出現,拯救眾生的預言。抄寫經卷並保存在經堆中,很可能是在這個動盪的時代祈求今生來世平安的一種方式。本部分展出了與山岳崇拜和佛教衰落信仰有關的出土文物。

鎌倉時代的生與死
骨灰甕(牡丹花瓶)南宋窯,中國,中國,發現於茨城縣茨城町,鎌倉時代,13 世紀;南宋十三世紀創作
從鎌倉時代(1192-1333)開始,政治權力從貴族轉移到武士階級。社會和文化開始反映這些新統治者的品味和生活方式,而日本各地的城鎮都圍繞著他們的城堡而建。
鎌倉時代,佛教新教派也開始流行。其中之一就是禪宗,它被武士社會所接受。飲茶透過禪宗傳播開來,受到武士階層的重視,認為它為社會互動提供了一種方式。同時,茶具在武士中也被視為威望的象徵,受到高度重視。中國陶瓷變得特別珍貴,瀨戶(今愛知縣)等當地窯爐開始仿製中國陶瓷。這些陶瓷也是為了存放死者的遺體而製作的。
伊塔比(Itabi)是類似墓碑的石碑,是為了祈求死者安息而製作的。從鎌倉時代中期開始,這種藝術在日本各地都有出現,從北部的北海道到南部的鹿兒島,但大多數都集中在現在的東京周圍的關東地區。這些石碑很多形狀相似,被認為與關東地區的武士有著深厚的連結。

江戶出土文物
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的清酒瓶,東京,江戶時代,18 至 19 世紀
1603 年,德川家康成為日本幕府將軍,在江戶(今東京)建立政府。江戶成為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其70%的土地被封建領主和德川家族成員的住宅所佔據。除了這些住宅外,寺廟、神社、平民住宅和為旅行者提供住宿的驛站城鎮也被劃分在江戶城周圍的不同區域,而城堡本身則是幕府將軍的住所和辦公室。江戶由於木質建築密集,經常發生大火災。每次火災過後,土地都會被劃分並重新分配,有時是為了創造開放空間,防止未來火勢蔓延。為了因應人口增長,江戶也進行了土地復墾和其他項目,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近年來,透過發掘,江戶的面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特別是透過大規模的發掘,我們了解到了封建領主的住所所在地和佈局。此外,出土文物揭示了這些領主所享有的奢華生活方式,部分原因是基於金、銀和銅幣的貨幣體系,這增加了商品的分配。事實上,日本各地的商品都被運到江戶供消費。本部分展出的出土文物生動地展現了江戶人的生活方式。
日本考古学(专题展)

墓葬雕塑(埴輪):盛裝女性,發現於群馬縣伊勢崎市,古墳時代,6世紀,重要文化財產
1古墓雕刻(埴輪):群馬縣伊勢崎市發現的盛裝女性,古墳時代,6世紀(重要文化財產)
古墳時代(約 3 世紀至 7 世紀)建造了大量大型墳墓,並在墳墓上安放了被稱為“埴輪”的陶俑。大多數女性埴輪都展示的是腰部以上部分,因此這種全身描繪並不常見。這名女子似乎穿著一件帶有波浪圖案的無袖衣服,裡面是一件樸素的長袖衣服。她的雙腿被一條飾有垂直線條的裙子遮住了。彌生時代(約公元前 5 世紀至公元 3 世紀)前期的女性穿著類似連身裙的衣服。然而,在古墳時代,如圖所示,上下分開的服裝是從中國和韓國傳入的。
她的服裝也比乍看之下更加精緻:她的頭髮紮成了當時女性獨有的髮髻,並用梳子固定。她還戴著頭帶和兩個大耳環,每個耳環上方都有一串珠子,還有串珠項鍊和手鐲。她的臀部有一把刀或類似的東西。從其華麗的服飾來看,這尊埴輪可能描繪的是一位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正在參與某種複雜的儀式,如送葬遊行或儀式。

土宮:繩文時代的祈願物

繩文時代的祈禱物與飾品
儀式用具(太樞)發現於東京西原貝丘,繩文時代,西元前 3000-2000 年
繩文時代(約公元前 11,000 年 - 約公元前 5 世紀)的配件包括髮飾、耳環、項鍊、手鐲和腰飾。它們還具有指示佩戴者的年齡和性別以及保護佩戴者免受邪靈侵害的附加功能。石棒是男性的象徵,人們製作石棒是為了祈求生育能力強和多子多孫。

繩文時代的日常用具
魚矛頭,出土於岩手縣卯澤貝塚,繩文時代,西元前 2000-400 年(德川賴貞先生贈予)
從繩文時代(約公元前 11,000 年 - 約公元前 5 世紀)開始,隨著氣候變暖導致的自然環境變化,獲取食物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弓箭被發明,魚鉤、魚叉、魚叉頭等工具也大量被創造出來。磨板和磨石以及石臼和錘石都用於加工堅果和其他食物。

彌生時代的日常用具
青銅鏟刃尖端發現於福岡縣春日市,彌生時代,1-3世紀
彌生時代(約西元前 5 世紀至西元 3 世紀),隨著水稻種植的傳入,磨製石器和金屬工具也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傳入。石器包括用於收割的稻米收割機、一系列用於製作木製農具的拋光斧頭和錛子,以及可以用作武器的拋光箭頭。這些工具後來都是用鐵製成的。

彌生時代儀式中所使用的飾品與工具
長崎縣對馬市發現的青銅手鐲碎片,彌生時代,1 至 3 世紀
彌生時代(約西元前 5 世紀至西元 3 世紀),青銅手鐲和玻璃項鍊開始出現。玻璃製品的生產技術是在金屬鑄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製作了以金屬武器為原型的石器。這些物品隨死者一起埋葬並用於儀式。

彌生時代的青銅禮器
大阪柏原市發現的帶有多個孔眼和小圖案的鏡子,彌生時代,公元前 4 至 1 世紀
本部分展出彌生時代(約西元前 5 世紀至西元 3 世紀)的禮器,重點是青銅矛、劍、戟和鐘形銅鉞。在這段時期的早期,第一批青銅器和鐵器從北韓傳入日本西南部的九州。其中包括劍、矛、戟等青銅武器。很快,這些器物就在當地製作出來,而且變得更大、更扁平,顯示出它們轉向了儀式用途。
鐘形土宅大部分都是從近畿地區出土的。雖然它們可能起源於中國和韓國製造的類似鐘,但它們的尺寸更大,表面裝飾也更獨特。最初,它們大約有 20 厘米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尺寸不斷增大,因為它們變成了不再用於產生聲音的裝飾品。專家認為,這些儀式用的鐘是祈求五穀豐登和聚落繁榮的。

北海道的後繩文文化
鏟子,鯨魚骨,發現於北海道室蘭市,繩文時代晚期,西元前 2 至 1 世紀
這段時期使用了各種各樣的石器工具,包括單刃和雙刃拋光石斧,以及用於獵捕和屠宰海洋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的石刀和魚叉頭。還有獨特的魚形石頭,可能被用作釣魚的誘餌。陶器繼續具有豐富的裝飾。此外,還出土了佐渡島碧玉製成的圓柱形珠寶、日本南部海域的貝殼製品以及鐵製工具。這些物品顯示了與大陸彌生文化以及透過北部的薩哈林島與亞洲大陸文化的互

蘇陶的發展
附蓋器,出土於京都古墳時代五世紀的國塚古墳(長道羽室先生贈)
該技術起源於中國的灰陶,後來從朝鮮傳入日本,並於5世紀開始在當地生產。
特別是在現在的大阪的末村遺址,直到平安時代(794-1192 年)仍有許多窯爐在運作。從5世紀後期開始,日本各地開始建造陶器窯,燒製的陶器也與死者一起埋葬在墳墓中。即使在奈良和平安時代之後,陶器仍然在寺廟和政府辦公室中使用。其製作技術後來被用來創造新型陶器。

日本古墳出土的中國古代鏡子
大阪與泉黃金塚古墳出土 古墳時代 4 世紀(中國製造 3 世紀) (重要文化財產)
這裡展示的鏡子有兩種:一種是刻有製作年份的鏡子,另一種是經過幾代傳承後才入土的鏡子。前者刻有魏(220-265 年)和吳(222-280 年)等朝代的中國年號,在日本古墳中出土的數量有限。後者在出土多年後才被埋入古墳,對於研究古墳時代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古墓出土的微型石模
奈良三田寶塚古墳出土的石製禮刀,古墳時代,4~5世紀(重要文化財產)
從大約西元 4 世紀開始,微型石模就與死者一起埋葬在墓葬中。它們並非用於實際用途,而是由滑石等相對較軟的石頭製成,並模仿了各種各樣的物品。展覽試圖透過這些微型石模揭示古墳時代(約 3 至 7 世紀)人們的生活和他們使用的工具的細節。

周防道衙署之前:古墳時代的防府市
六神鏡,出土於山口縣黑山第一古墳,古墳時代,5世紀
位於日本西部山口縣的防府市,曾是古代地方官署周防府所在地,十分繁榮。防府擁有山口縣內古墳時代末期(約 3 至 7 世紀)為權貴建造的墳墓數量最多的地方。大量陵墓的修建,帶動了區域社會的快速發展。
該展廳透過從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主要從該地區貨物運輸的角度,探討了防府隨著周防府的設立而成為該地區中心的過程。

仿製中國鏡:帶有TLV圖案的銅鏡
帶有 TLV 圖案和四位神靈的鏡子,發現於未知地點,東漢,公元 1 世紀
古墳時代初期(約 3 至 7 世紀),日本列島生產了許多仿照中國鏡子的鏡子。最常見的圖案是帶有四位神的中國宇宙觀。畫廊的這一部分介紹了古墳時代早期這種特殊類型鏡子的幾個例子,以及一面中國鏡子,該鏡子可以作為日本鏡子的複製模型。

珠玉器生產的發展
刻面珠,發現於大阪和泉黃金塚古墳,古墳時代,4 至 5 世紀(重要文化財產)
古墳時代(約 3 至 7 世紀)生產的珠子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複雜的變化,無論是類型還是材料都表現出很大的多樣性。根據佩戴者和所用儀式的不同,它們可以以各種方式組合。古墳時代的前半期,位於日本海沿岸的北陸和山陰地區是珠子生產的主要中心,而後半期,甚至在如今京都和大阪所在的近畿地區也出現了大量生產。

馬山第四號古墳:後山墳的地區發展案例
帶有 TLV 圖案和四位神靈的鏡子,發現於未知地點,東漢,公元 1 世紀
馬山四號古墳建於 4 世紀,是日本本島西部日本海一側山陰地區最大的後方後方墳之一。畫廊的這一部分介紹了從該古墓中出土的一系列陪葬品。請您思考一下,為什麼這些物品值得被埋葬在該地區同類墳墓中最大的一座。

獨特形狀的逗號形珠子的精神力量
逗號形珠子(勾玉)與小珠子,發現於大阪卡通步山古墳,古墳時代,5 世紀
逗號形狀的珠子被稱為勾玉,通常穿成串珠狀作為配件佩戴。它們的種類包括由幾顆小珠子附著在主珠子上而形成的珠子。這種類型的勾玉大約在公元 400 年代中期到 600 年代間在日本列島的許多地方製作,主要用於儀式用途。根據其形狀象徵父母和孩子的特點,推測這些形狀獨特的勾玉珠子曾用於與生育和生殖相關的儀式。

古代劍的銀鑲嵌裝飾
鞍頭;銀鑲嵌物出土於群馬縣高崎市古墳時代 6 世紀(重要美術品)
鑲嵌技術涉及使用與基材不同的材料來呈現圖畫設計、圖案或文字。在古墳時代(約 3 世紀至 7 世紀),鑲嵌技術在金屬製品生產上取得了進步。畫廊的這一部分展示了鑲嵌有銀飾的劍配件,呈現一系列鑲嵌設計。

新井澤千塚古墳與亞洲大陸的交流
碗據傳出自大阪古墳時代安閒天皇的墳墓,公元 6 世紀(關西俱樂部贈予,重要文化財產)
建於 5 世紀的墓葬編號。 126 號古墳是位於奈良盆地的新井澤千塚古墳群中約 600 座古墳之一。該墓穴呈長方形,長 24 米,挖掘結果顯示其中含有豐富多樣的其他文化遺物。其中包括金、銀和鍍金銅配件、玻璃碗和盤子、青銅熨斗和小鏡子、雕刻的半寶石和武器。其中,金銀冠飾、珠寶、玻璃碗、裝飾玻璃珠等物品的品質與韓國新羅王墓出土文物相當。

銘文古刀與古墳時代社會
福岡岩戶山古墳出土石像,古墳時代,6世紀(重要文化財產)
展出的這把劍上刻有長達 75 個字符的銘文,對於了解 5 世紀的政治具有寶貴價值。像這樣帶有銘文的劍是中國、韓國和日本製造的。東漢(25-220 年)時期中國銅鏡或鐵劍上的銘文主要包括日期、吉語或諺語。在3至5世紀,這些銘文表達了對四方神靈的祈禱,希望驅除邪惡,防止自然災害。相較之下,5 至 7 世紀製造的日本刀劍上的銘文則包含個人姓名和刀劍製造地等內容。這些碑文也反映了中國世界觀的影響。
在亞洲大陸,銘文主要刻在石碑等大型紀念碑上。然而在日本,它們出現在可攜帶的物品上,例如鐵劍。鐵劍在日本從彌生時代就受到重視,並發展到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專家認為這與古墳時代銘文劍的流行有關。

江田船山古墳與藩鎮的先進文化
熊本古墳古墳出土的王冠,西元 5 至 6 世紀(國寶)
江田船山位於日本西南部熊本縣,是後方鎖孔形古墳,全長77公尺。從該土堆中挖掘出的眾多物品包括一把現在著名的帶有銀鑲嵌銘文的劍、金、銀和鍍金青銅製成的珠寶和其他裝飾品、進口的銅鏡、馬具和武器。作為日本古墓出土文物的典範,它們於1965年被指定為國寶。
尤其是用貴金屬製作的珠寶和飾品,品質與韓國政府高級官員的飾品相當。此外,鍍金青銅王冠和裝飾鞋也成為後來日本創作物品的範本,並導致了 6 世紀佩戴金屬配件的習俗。從這個土丘中也挖掘出了馬具,顯示日本人已經掌握了騎馬的技術。
此外,在畿內地區製造的獨特的日本盔甲表明,埋葬的人員是先進的,並且與中央和王國有著密切的聯繫。
這些出土文物為了解日本地方藩屬的活動以及與百濟等朝鮮王國的互動提供了依據。

俑(埴輪)的發展
熊本古墳古墳出土的王冠,西元 5 至 6 世紀(國寶)
埴輪是豎立在被稱為古墳的古代墓葬上的陶俑。大約在彌生時代末期的 3 世紀,放置在墳墓上的基座狀陶土物品開始改變。到了 3 世紀後半葉首次建造後視鏡形墳墓時,這些器物已經發展成為圓柱形和罐形的埴輪。
最早的具象埴輪創作於 4 世紀中葉,描繪的是房屋,隨後出現了描繪盔甲、盾牌、箭筒和陽傘以及船隻和家禽的埴輪。儘管埴輪在古墳上的擺放方式日益多樣化和變化,但房屋形狀的埴輪始終位於古墳的中央,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從 5 世紀中葉開始,各種人物和動物形狀的新埴輪也開始被創造出來。其中包括神社少女、馬、武士、野豬、水禽和狗。它們被放置在墓葬的周圍,彷彿在講述故事。這些由簡單的圓柱形埴輪演變而來的各種具象埴輪被認為在喪葬儀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墓葬雕塑(埴輪)與喪葬儀式
墓葬雕塑(埴輪):山牆房屋(儀式建築),發現於群馬縣白石稻荷山古墳,古墳時代,5 世紀
古墓的出現與一種特殊的墓葬雕塑——埴輪——的出現同時發生。這些雕塑被認為在古代喪葬儀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是墓葬的常見特徵,直到早期社會放棄建造巨大的鑰匙孔形墓葬後,這種做法才逐漸衰落。畫廊的這一部分展示了房屋形狀的墓葬雕塑,這是 5 世紀的主要類型。該系列還包括其他三種類型的墓葬雕塑的說明性範例:武器和家居用品形狀的雕塑、圓柱雕塑和木雕。

古錢幣
錢幣:和道開珍(Kaihō)出土地點不明,奈良時代,8世紀
被稱為「和道開珍」的硬幣於 708 年(和道元年)鑄造,代表了日本首次認真鑄造流通硬幣的嘗試。此後,奈良時代(710-794)和平安時代(794-1192)又鑄造了十二幣。然而,隨著從中國進口的銅幣的普及,到 10 世紀後半葉,鑄幣業就停止了。

日本古墓墓誌銘
根麻呂文墓誌銘奈良飛鳥時代 707 年,出土於根麻呂文墓(國寶)
墓誌銘記著死者的姓名、死亡日期、年齡、社會地位、政府職位和成就等資訊。在日本,製作墓誌銘的習俗與火葬一起流傳開來,大約是在7世紀下半葉到8世紀上半葉。它主要在畿內地區的貴族中實行,即今天的京都和奈良所在地。

宮廷官員穿戴的腰帶
皮帶配件,發現於福島縣郡山市,奈良-平安時代,8-9世紀
古代日本皇室吸收了中國唐代(618-907 年)流行的佩帶腰帶的習俗。日本朝廷官員似乎從 710 年左右開始佩戴腰帶作為服飾的一部分,這一年平城京(現奈良市)成為日本的首都。在皇帝的聖旨中,服飾規矩規定,不同品級的腰帶要用不同的材質,可見腰帶是朝廷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徵。

經堆:56.7億年的時間膠囊
平安時代山梨縣甲州市勝沼町橛山經丘出土的經盒(弘和5年)1103年(重要文化財產)
經塚是從平安時代(794-1192)到江戶時代(1603-1868)為保存佛經捲軸而建造的。最古老的例子是奈良縣金風山上的一個土丘,裡面出土了一個裝有佛經的圓筒。據傳,平安時代的貴族藤原道長於1007年奉獻了這座圓筒。土堆的形狀以及其中所含的經文和其他物品因其位置和建造時間而異。這些土墩上的經文不僅刻在紙上,還刻在瓷磚、銅板、石頭、貝殼和其他材料上。
建造經塚的動機是平安時代中期廣泛流傳的一種觀念,即佛陀去世 2000 年後佛法將走向衰亡。 1052 年左右發生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人們認為這一年是衰落的開始,導致人們建立了聯繫。人們也相信,56.7億年後,彌勒佛會再次出現在人間,佛教將再次繁榮昌盛。經堆本質上是時間膠囊,用於保存經卷,直到這個時代到來。

經堆:埋藏經文的石頭
神奈川縣建長寺經塚出土的刻有經文的石碑
,室町時代,16世紀
經塚大約從9世紀開始建造,用於保存和傳承佛經。埋入地下的經文有多種形式,包括石頭。刻經石分為兩種:一種是刻有一個字的經石,另一種是刻有多個字的經石,即一段經石。將寫有經文的石頭埋葬的習俗從室町時代(1392-1573 年)到江戶時代(1603-1868 年)傳遍了日本各地。

藏於經堆中的佛經:刻有經書的泥板、石塊和銅板
奈良大峰山遺址出土的佛經殘片,平安時代,10 至 12 世紀(重要美術品)
經塚是佛教徒埋葬佛經的地方,希望能長久保存佛經。雖然大多數經文都是抄寫在紙上並放在經匣中然後埋葬的,但其他經文則以泥板、金屬板或石頭(滑石)的形式存在,所有這些形式都可以在地下保存更長時間。對於在這些堅硬材料上製作的佛經,文字可以直接刻在多個表面上,甚至可以刻在材料的背面和側面。

江戶時代(1603-1868 年)出土金幣
金幣 (Koban)發現於東京中央區,安土桃山 - 江戶時代,16 至 18 世紀
1956年,在東京銀座的小松商店(現為銀座小松店)內,出土了一批江戶時代的金幣,其中包括208枚小番金幣和60枚一分金幣。江戶時代,該地曾被城鎮居民使用,但這些金幣被埋藏的原因仍是個謎。